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秦始皇陵这批陶塑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件制作,粘接成初胎,再于表面覆加细泥,运用了塑、捏、堆、贴、刻、画结合的技法,把几千位不同年龄、不同军衔、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武士俑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些武士俑个个身穿战袍,勒带束发,足登方口齐头履,有的手执弩机弓箭,背负盛置铜矢的箭袋,有的手执长矛,腰佩弯刀铜剑。其中有须髯开张、气度昂然的壮士,也有生气勃勃、稚气未脱的少年兵,有面容清瘦、长须可捋的老兵,还有高冠披甲、身佩长剑、凝神沉思的将领。还有那高1.5米、体长2米的陶马,膘肥体壮,小耳大眼,口裂较深,前肢柱立,后腿若弓,筋骨强健。这些活灵活现的战马昂首挺胸地排列于军阵之中,衬托出军阵的威武雄壮。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史上的创举,秦代的陶工以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令人叹服的写实能力为后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瓷器的生产制作既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凝聚——青碧如玉的瓷器釉色,迎合了中国人的“崇玉”传统,也体现着中国人讲求“自然天成”的审美趣味。从那时起,青瓷工艺延续至今,而且作为中国瓷器艺术主流的历史达千年之久。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汉代皇帝的陵墓沿袭秦始皇陵规制设置随葬兵马俑群,数量不少于秦代,但体量明显缩小,高度一般是50厘米~60厘米。考古发掘中发现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初年的两类陶俑:一类是完全沿袭秦俑旧制,俑体上直接塑出服饰,施以彩绘;另一类与秦俑造型风格迥然有别,是裸体男、女塑像,然后披穿帛衣。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
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陶俑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都更加广泛、丰富,骏马拖车的陶马车和成群的男仆、女侍俑、乐舞俑,是当时常见的题材,塑造得生动朴实,充满生活的气息。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动物陶塑也十分成功。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
东汉末年,人们用高质量的黏土和瓷石混在一起,烧制出一种可以塑造成型、刻上装饰性图案、绘上图画的坚固的青色半透明体容器——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诞生了。在此之前,虽然几乎所有的早期文明都制作出了陶器,但都还不曾制造出瓷器。
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据考古发掘证明,最早的“龙窑”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广东增城出现的;其次才是浙江上虞的东汉龙窑。这种窑型大概是从火膛与窑室连在一起的升焰式方窑发展而来的,即将窑顶封闭,窑身倾斜,低的一端为火膛,在最高处开排烟口,而窑炉依山而建,外形似龙,故称“龙窑”。龙窑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和维持还原气氛。东汉的龙窑烧成温度已达1200℃以上,烧制出的瓷器釉面均匀无裂纹,釉色淡青,胎质白细、薄而微透光,胎釉结合牢固;吸水率在 0.5%~0.16%。在部分窑址中发现了成熟的青釉瓷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史由此开始了新篇章。
彩绘陶方壶,汉,口边长11.5厘米,足边长12.6厘米,高39厘米。壶口部于足底部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棱格纹条带相间。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酱釉陶壶,西汉,高32.7厘米,口径14.9厘米。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足外撇。壶外通体施酱黄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划弦纹两道,其间彩绘水波纹。釉色浓郁明快,古朴和谐,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此陶壶仿铜壶造型烧造,釉层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鉴,花纹具汉代独特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了汉代陶艺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体现了汉代釉陶装饰所取得的成就。
青釉划花双系壶,高32.6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4厘米。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鼓腹,圜足。通体施釉,釉呈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饰弦纹五道半岛综合体育官方网站。此壶器形敦厚古朴,纹饰洗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青瓷双系壶,东汉,高24.5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厘米。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绿釉陶壶,东汉,高40.3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5.7厘米。壶盘口,长颈,肩部置对称辅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圜足。壶通体施低温沿绿釉,釉呈瓜皮绿色。口、颈、腹部均饰凸起的弦纹。此壶属于随葬品,腹部转折处釉面因长期在地下处于潮湿环境中折出盐类物质,致使表面呈银白色。